从古至今,统计一直是测度国势的重要工具。公元前4世纪的西方,亚里士多德用羊皮纸记录希腊城邦的税收,同一时期的东方,《周礼》中的“司会”用竹筒记录田亩和人口。时间推进到17世纪,德国的康令教授在大学讲堂中讲解有关人口、领土、财政的国势学(Notitia rerum publicarum)。19世纪初,拿破仑的远征军横扫欧洲,随行的统计官员同步开展欧洲版图的测绘工作。从亚里士多德的羊皮纸到《周礼》的竹简,从康令的国势学到拿破仑的测绘官,当20世纪的统计学家开始用卫星遥感和大数据构建数字孪生地球时,这部跨越两千四百年的文明计量史证明: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边界,始终随着统计工具的革新而拓展。
一、国势学的奠基:从定性描述开启国势之门
国势学起源于17世纪的德意志地区,国势学之父——赫尔曼·康令在德国黑尔姆斯太特大学(Universität Helmstedt)以国势学为题讲授政治活动家应具备的知识,包括人口、土地、财政等国势学内容[1],奠定了国势学的基础。在西方学者用定性方法分析国家状况的同时,东方也出现了类似的实践,清朝重要的财政赋税典籍《赋役全书》以田亩和人口统计为基础评估国家的经济实力,为清朝统治者制定税收政策和管理财政提供了重要依据。这些早期国势记录为古代国家的财政管理、军事动员等重大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展现出统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东西方在国势学的萌芽不仅反映了人类文明对量化管理的共同需求,更奠定了后世国势研究的实践基础。
图一:《明清赋役全书》
随着国势学的进一步发展,阿亨瓦尔在著作《近代欧洲各国国势学纲要》(《Abriß der neuesten Staatswissenschaft der vornehmen Europäischen Reiche und Republiken》中提出了以数据为基础的国势分类方法,强调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数据来揭示规律。在这本书的序言中第一次使用了“Statistik”使国势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2],为国势学提供了量化分析的框架。同时,阿亨瓦尔继承了康令的比较法和记叙法[3],推动了系统化的国势描述。
图二:《近代欧洲各国国势学纲要》
二、国势学的科学化:定量分析探索国势脉络
随着各类统计和数学的工具产生,到了18~19世纪国势学研究转向定量分析。施洛泽主张通过动态的数据(引入时间序列数据)分析国家的变迁;凯特勒为了使观察法更加精密化、科学化,将概率论、大数法则、正态分布引入社会现象分析[3],计算平均值和概率分布,用正态分布模型分析犯罪率,婚姻率等社会现象寻找其中的规律[4]。还有聚斯米尔希利用大量人口统计数据,试着构建了早期的量化模型,论证了国家发展与人口因素之间的联系——人口增长越快的国家20年后的经济实力越强。相反,19世纪的英国却因为忽略了贫民区的数据,误判了全国健康状况,政府未能及时发现霍乱与水源污染的关系,导致霍乱的蔓延。定量分析从新的视角使国势学不单单停留在简单的现象描述,能够更精准地预测国家实力的发展趋势。
图三:聚斯米尔希的代表作《人类变化的神圣秩序》
三、全球国势分析:大数据洞察国势走向
进入20世纪后,大数据技术的兴起显著提升了国势研究的效能,通过高效整合海量数据、精准分析与深度挖掘,能够更科学地研判国家实力的发展趋势。如世界银行在2010年MENA地区经济研究报告中,通过整合多源数据,明确指出了MENA地区高失业率、经济不平等、腐败和政治治理等风险因素,这些因素后来被广泛认为是“阿拉伯之春”(2010-2012)爆发的重要社会诱因。“阿拉伯之春”反抗运动期间,突尼斯、埃及等国的政权更迭与经济困境密切相关,大数据分析为这一历史事件提供了科学的事前预警。在“阿拉伯之春”爆发后世界银行利用大数据进一步评估了中东和北非地区受到的经济影响,该地区面临财政赤字扩大、失业率居高不下、外资撤离等问题[5]。 这不仅揭示了经济危机的严重性,还为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制定应对策略提供了依据。
图四:2000-2012年中东和北非外国直接投资累计流入
图五:中东地区动荡对投资的影响
大数据技术运用于国家实力的预测,更是提升国势研究的战略性支柱,其深度整合于国家治理体系显著增强了综合国力,强化了全球数字竞争优势。以杭州"城市大脑"为例,这个智能城市项目通过整合交通摄像头、导航数据和治安信息,让城市运行更高效,在全市道路路网面积减少14%、延误指数较去年同期上升4.95%的情况下,梳理出30个较拥堵路口,通过线上线下协同治理,“延误指数”平均降幅12.15%[6]。
在国势学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新的挑战出现,如世界各国的国势复杂化使得传统理论难以正确衡量国家实力,GDP作为单一指标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在数据方面,各国统计标准不一致,非经济因素难以量化,许多重要实力要素无法准确测量。海量的数据也给数据处理带来了难题,有效信息的提取和验证变得更加复杂。同时,公众对国势学的认知不足,这种认知局限进一步制约着理论创新与实践运用。
结语
国势学作为研究国家实力与发展规律的重要学科,经历了从定性描述到定量分析,再到大数据驱动的演进历程。从康令开创性的国势比较,到阿亨瓦尔确立的"Statistik"学科体系,再到当代全球化背景下的综合国力评估,国势学始终致力于揭示国家兴衰的内在逻辑。正如邱东教授在落实中共中央十四五规划建议精神的专题思考中提到国家统计系统要践行历史使命高质量研判国势,统计学肩负着研判国势、服务决策的重要使命[7]。在新时代背景下,统计学将继续以科学的力量揭示国家发展规律,为全球治理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缪德刚.数字化时代的历史数据使用问题——以中国近代“国民所得”人口数据为例[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24,(02):73-82.DOI:10.13469/j.cnki.zgshjjsyj.2024.02.002.
李乾坤.德国国势学传统与舒尔茨的方法论来源[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1(02):36-40.DOI:10.13624/j.cnki.jgupss.2019.02.007.
刘奇.从统计史的角度看现代统计学[J].财经理论与实践,1999,(06):105-109.
崔彦.凯特勒与正态分布[J].中国统计,2016,(03):46-47.
姜英梅.“阿拉伯之春”以来的中东经济发展问题:困境与应对[J].当代世界,2021,(04):46-52.DOI:10.19422/j.cnki.ddsj.2021.04.007.
努力成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范例 城市大脑“双月攻坚”成果发布 (数据来源于杭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网站为https://www.hangzhou.gov.cn/col/col1684081/index.html)
邱东.践行社会经济统计的历史使命高质量研判国势(上)——落实中共中央《十四五规划建议》精神的专题思考[J].中国统计,2020,(12):60-62.
申明
图二来源:https://www.digitale-sammlungen.de/view/bsb11277603?page=5
图三来源:HathiTrust提供的德文原版
图四来源:世界银行http://documents.worldbank.org/curated/en/406821468183549505
图五来源:世界银行http://documents.worldbank.org/curated/en/406821468183549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