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长之路

    卡尔·奥古斯特··马楚斯(Karl August von Malchus1770-1840)作为德意志地区早期财政学与行政管理学的重要学者[1],其经历体现了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意志知识精英的典型成长轨迹。

卡尔·奥古斯特··马楚斯画像

    马楚斯于17709月出生于,其父亲服务于普法尔-魏布吕肯公爵卡尔·奥古斯特宫廷,这一贵族官僚背景为其提供了优越的教育条件。他早年先后就读于魏布吕肯和的文理中学,接受了系统的人文主义教育。1787年进入海德堡大学,主修国家科学与财政学,展现出对新兴行政学科的敏锐洞察。1789年转赴哥廷根大学,师从著名历史学家、实证主义史学先驱约翰·克里斯托夫·加特勒(Johann Christoph Gatterer),专攻外交学与政治实践理论,这一学术经历为其后来的官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

    1790年,马楚斯受聘为美因选侯国国务大臣克莱门斯·奥古斯特··韦斯特法伦(Clemens August von Westphalen)的私人秘书,由此步入政坛。在随后的外交实践中,他参与了特里尔、科隆等选侯国的政务工作,亲历了神圣罗马帝国晚期复杂的政治生态与行政改革进程。这一时期的工作经历不仅使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更促使其开始系统思考财政管理与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路径,并撰写了多篇具有开创性的财政学、国势学文章,为其日后成为德意志财政学、国势学先驱埋下了伏笔。

    马楚斯的早期职业生涯,典型地反映了启蒙运动后期德意志地区官僚知识分子的成长模式——通过大学系统的学科训练与贵族政治的实践历练,最终实现学术理论与行政实务的有机结合。其思想发展轨迹,也为理解18-19世纪转型期德意志财政国家的形成提供了重要个案。

二、学术建树

1.文献著作

《国家行政机关的组织架构》(Die Organisation der Behörden für die Staatsverwaltun

1821年出版,是其代表作之一。系统阐述财政收入、支出、预算制定与财政监督等内容,强调财政管理制度化与科学性。

《内政政策》(Politik der inneren Staatsverwaltung

1823年出版,探讨国家内部政策设计与执行,强调政策评估机制与反馈制度建设。

《统计学与国势学:欧洲国势学研究》(Statistik und Staatenkunde

1826年出版,是其代表作之一。在这本书中,马楚斯尝试将统计学与国势学相结合,强调通过对比方法来分析欧洲各国的国家结构和经济状况,体现对国家实力比较的重视。

《欧洲的储蓄银行》(Die Sparkassen in Europa

1838年出版,系统分析欧洲储蓄银行制度,认为储蓄银行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改善民生方面具有不可替代作用,主张国家支持下建立普惠金融体系。



《内政政策》


《统计学与国势学:欧洲国势学研究》


2.核心观点

    马楚斯的核心观点,虽然并未系统性地以学术著作形式出版,但通过他在公共职务中的实际政策、改革举措以及当时的官方文献,可以提炼出以下几个关键思想观点。这些观点体现了他作为财政官僚、制度改革者和国家建设参与者的理论立场:

1)重视实证主义与系统科学

    马楚斯将国势学界定为跨领域实证科学,其方法论融合政治经济学、行政法学与统计学,强调通过系统性知识建构指导国家实践。这一立场继承官房学派(Cameralism)传统,摒弃其经验主义倾向,转而建立以数据为支撑的分析框架。

2)注重统计在国家治理的作用

    马楚斯明确提出统计数据是国家能力量化评估的基础,主张建立常态化的户籍、贸易及财政数据采集制度。其著作《统计学与国势学:欧洲国势学研究》系统论证了数据在政策制定中的决策支持功能,标志着德意志统计学从描述性学科向分析性学科的转型。

3)财政统一与制度现代化

    国家应建立统一的财政体系,摆脱封建碎片化结构,实现中央财政控制。在巴伐利亚,他推动了税制统一、预算编制流程化、取消各地特权豁免。将地方赋税纳入国家统筹,防止各地贵族滥征乱收。

4)官僚制度建设与专业化治理

    马楚斯主张国家应通过专业化、去贵族化的文官体系来治理,而非依赖传统贵族统治。他支持建立职业化、常任的财政官僚体系,对公务员进行培训和考核,注重财政官员的伦理、纪律与法律素养。这套理念在后来的德意志帝国与普鲁士行政体制中广泛体现,被认为是德国官僚国家模型(Beamtenstaat的早期原型之一。

三、深远影响

1.学术贡献

    马楚斯在其代表作《财政科学与财政管理手册》系统性地建立了财政科学的理论架构,首次明确区分并整合了财政政策、财政管理与预算执行的三大核心范畴。他强调国家财政的技术性与组织性,提出了政府财政透明化、预算平衡及公共债务监督等概念,为后来的德国财政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统计学与国势学:欧洲国势学研究》中倡导以系统性统计为国家治理基础,主张通过跨国比较来识别国家潜能与行政成效。他将国家统计从单纯的数字描述提升为政策分析与国家战略规划的工具,这一方法论在后来的普鲁士和德意志帝国行政改革中广为应用。

2.后世影响

    马楚斯被后世学者视为德国财政学早期奠基者之一。他的财政理论对19世纪中后期德国学者如洛伦茨··施泰因、阿道夫·瓦格纳产生显著影响,后者将马楚斯的制度性财政观进一步拓展为国家干预经济的正当性理论[3]。马楚斯关于统计-国家学一体化的观点对19世纪中后期国家统计局的建立及现代国策统计思想形成具有先导意义,为统计成为政策评估与政府规划的核心工具铺路。

    同时,马楚斯是德国十八世纪后半叶至十九世纪上半叶众多从事国势学研究具有代表性的学者。马楚斯继承并系统化了阿亨瓦尔和施略策的国势学理论,并推动其从经验性描述向结构化分析演进。马楚斯提出国家治理六要素分类(物质基础、经济形态、社会效应、制度框架、行政技术、权力关系),对于构建了早期国家研究的系统性分析模型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德国国势学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李乾坤.德国国势学传统与舒尔的方法论来源[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1(02):36-40.

黄忠杰.德国民族学词源考释[J].新美术,2019,40(07):74-80.

张金艳.经济法视域下我国技术创新的国家干预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