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实证研究的“度量之道”
系列介绍:
经济统计著作系列推文将深入浅出的解读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经济统计著作。除出版社出版的经济统计著作以外,也包括国际组织(OECD、UN、World Bank、IMF、EU 等)出版的部分经济统计方法论手册和专题论文集,经济统计学主题的博士论文,经济研究机构的部分Working Paper(工作论文)。
著作信息:
Boumans, Marcel, ed. 2007. Measurement in Economics: A Handbook. 1st ed. Heidelberg: Academic Press.ISBN: 978-0-12-370489-4
《Measurement in Economics: A Handbook》
英文版封面
引言
在经济学逐步迈入数据密集型与模型驱动的当代图景中,测度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如何从观测数据中提取可靠的定量信息,如何定义不可直接观测的经济变量,如何评估测度结果的精确性与可靠性,这些问题贯穿宏观与微观研究的全过程。《Measurement in Economics: A Handbook》(《经济学测度手册》)作为首部系统聚焦“经济学测度的学术手册,由阿姆斯特丹大学的Marcel Boumans主编,集结了计量经济学、国家核算、实验经济学、指数理论、度量哲学等多个领域的权威学者共同撰稿,堪称经济学测度研究的里程碑式成果。本文将从结构性视角出发,深入解读这本学术手册的核心内容,梳理其内在研究脉络,剖析其中的方法论创新与理论贡献,并探讨其对当代经济学实证研究的重要启示,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背景与写作动因
《经济学测度手册》是跨学科合作的杰出成果,它不仅是阿姆斯特丹大学“经济学历史与方法论研究小组”长期项目的结晶,还融合了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关于“物理与经济中的测度”的合作研究成果。这本书的编写团队由来自经济学、心理学、度量科学、统计学和科学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他们共同致力于将“经济测度”这一主题首次作为独立的学术领域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和理论建构。该书的学术抱负远超过编纂一本经验性研究技术手册,它更旨在重构经济学中的“度量逻辑”,为经济学实证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
整体框架与核心问题设定
在《经济学测度手册》的导论部分,Marcel Boumans阐述了经济学测度的基本理念,即通过遵循一定规则将数值赋予对象或事件的属性,以生成关于这些实体的可靠信息。他强调,测度的核心挑战在于设计规则,使得测度结果具备三个关键特性:不变性、准确性和精确性。不变性指的是测度关系在系统变量和环境变化中的稳定性;准确性描述了测度结果与理想中“真实值”的接近程度;精确性则涉及在相同条件下重复测度时结果的一致性。这三个要素构成了测度质量的标准,并形成了本书内容的逻辑结构,分为四个主要部分:一般理论(General)、经济学表征(Representation in Economics)、计量经济学表征(Representation in Econometrics)以及精确性(Precision)。这些部分深入探讨了如何实现这些测度标准,为经济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且最新的测度理论和实践指南。
Part I:理论溯源与方法分类
《经济学测度手册》开篇即由Joel Michell和Luca Mari两位学者分别撰写的章节,深入探讨了测度理论的哲学根源。他们阐释了表征理论(Representational Theory of Measurement)与度量学传统(Metrological Approach)之间的主要区别。表征理论侧重于测度过程中经验结构与数值结构之间的同态映射关系,这种理论的发展与逻辑主义和心理测度的争议紧密相关。相对地,度量学传统则更加强调测度系统、被测度对象以及环境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这一传统重视校准、标准化以及操作化的条件。基于此,Marcel Boumans指出,在实验控制下进行的测度与在非实验条件下通过建立模型来进行的测度共同构成了现实经济学研究的连续谱系,并以此为后续章节的分类和探讨的出发点。Mary S. Morgan进一步以“货币流通速度的测度史”为例,展示了经济测度是如何从直接观测发展到间接估算,再到模型定义的发展轨迹,这一过程体现了测度实践与理论之间的互动建构关系。通过这些章节的深入分析,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而系统化的经济学测度理论框架,强调了测度在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Part II:经济学中的“表征”策略
在《经济学测度手册》中,探讨了非实验环境中寻找“可度量结构”的实践,这些实践被分为三个不同的领域进行讨论。首先,Roger E. Backhouse 强调了理论建模过程中涉及的多种知识资源,包括统计数据、历史经验、形而上学假设、理论语言和数据经验。他指出,模型构建是一个综合多种知识来源的过程,旨在确保模型能够准确反映经济现象的复杂性。接着,Marshall B. Reinsdorf 审视了价格指数理论中寻求公理化的努力,讨论了理论标准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挑战和妥协,揭示了在一致性、公平性和可操作性之间寻求平衡的难题。此外,Frank A.G. den Butter 探讨了国民账户体系如何在保持数据一致性、灵活性和可比性的同时展现出结构性张力,并指出标准化机制如何在不同统计部门间形成制度性协调,这对于确保经济测度的质量和可靠性至关重要。这些讨论共同强调了在现实世界中寻找可度量结构的复杂性,以及为了实现准确测度所需的多维方法和策略,为经济学者在非实验环境中进行可靠测度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
Part III:计量经济学中的“结构识别”
在经济学研究中,结构模型的构建与优化始终是破解因果关系谜题的核心工具。Hsiang-Ke Chao与Jan R. Magnus的研究揭示,结构模型既是经济系统因果关系的理论抽象,也是参数识别与误差传导的载体。由于模型结构本身不可直接观测,研究者需通过参数敏感性分析,系统评估模型设定偏差对估计结果的潜在影响,从而提升模型的稳健性与解释力。Christopher L. Gilbert与Duo Qin系统梳理了计量研究范式的演进轨迹,指出传统“设定—识别—估计”的线性流程,正逐步被“校准—适应”的动态框架取代,这一转变标志着模型构建从单纯依赖理论推演,转向融合经验数据、强调路径依赖的渐进式迭代过程。Thomas Mayer深入探讨数据挖掘与研究可重复性之间的矛盾,明确指出显著性检验不足以支撑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主张采用交叉验证、三角测度等多元验证方法,通过多维度数据与模型的交叉印证,确保研究结果的稳健性与普适性。
结语
在数据爆炸与模型迭代交织的当代经济学场域中,测度早已超越单纯的技术工具范畴,演变为连接经济现象与理论本质的核心纽带。从Theodore M. Porter揭示测度精准性背后的系统性偏差,到Peter Moffatt以制度设计优化行为实验的测度稳定性;从Tommaso Proietti与Alessandra Luati重新审视时间序列分析的动态结构,到Dennis Fixler剖析GDP核算中时效性与精确性的永恒矛盾——《经济学测度手册》以多维度的理论探索,为破解经济测度难题提供了创新路径。
这部学术著作的突破性价值,不仅在于对测度技术的系统整合,更在于其构建的四大方法论维度:“测度即建模”的认知颠覆,打破了传统“客观测度”的迷思,揭示数据背后的理论建构本质;跨域视角整合则拆除学科藩篱,让国家核算、实验经济学等领域的方法实现共生共融;规范性与制度性的深度融合,将测度标准的制定置于社会协商的框架下,拓展了经济测度的人文维度;而科学性与可信性的辩证审视,更重新定义了经济学研究的质量标尺,强调结构正确与结果可再现的核心地位。
经济学测度的终极意义,在于透过数据迷雾捕捉经济运行的底层逻辑。《经济学测度手册》以一场深刻的方法论革命,为研究者提供了穿透表象的思维利器。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现实中,唯有将测度理论的深刻洞见融入实践,精准把握技术应用的边界,方能构建经得起检验的认知框架,实现从数据堆砌到理论升华的跨越。这场关于“如何定义经济事实”的思辨,终将推动经济学研究迈向更具解释力与预见性的新境界。
作者介绍
Marcel Joseph Boumans
Marcel Joseph Boumans 是乌得勒支大学经济学院的教授,在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经济方法论、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等领域造诣颇深。他本科于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攻读数学,后在阿姆斯特丹大学取得经济学学位,曾任职于阿姆斯特丹大学、伊拉斯谟大学鹿特丹分校。其研究侧重从历史与哲学视角解析实证研究实践,聚焦测度、建模及数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代表作包括《Science Outside the Laboratory》(2015 年,中文译名《实验室外的科学》)、《How Economists Model the World into Numbers》(2004 年,中文译名《经济学家如何将世界建模为数字》)、《Economic Methodology: Understanding Economics as a Science》(2010 年,中文译名《经济方法论:将经济学理解为科学》),分别探讨实验室外科学实践与测度理论、经济学数字建模逻辑及经济学作为科学的方法论内涵。他在经济建模选材、经济史自我画像等领域发表诸多论文,推动经济学与科学哲学的交叉融合,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
Roger E. Backhouse
Roger E. Backhouse 是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与经济学家,1951 年 1 月 19 日生,拥有布里斯托大学经济学与经济史学士学位、伯明翰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伯明翰大学经济史和经济学教授,兼任《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副主编等多个学术期刊编辑职务,为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他深耕经济思想史、经济方法论、凯恩斯经济学、非均衡宏观经济学及战后社会科学史等领域,著有 A History of Modern Economic Analysis(《现代经济分析史》)、Keynes: The General Theory for a Modern Economy(《凯恩斯:当代经济学通论》)、The Ordinary Business of Life: A History of Economics in its Social Context(《日常生活的事务:社会语境中的经济学史》)等经典作品,与他人合著 Transforming Modern Macroeconomics: Exploring Disequilibrium Microfoundations, 1956–2003(《转变现代宏观经济学:寻找非均衡微观基础,1956–2003》)、A History of the Social Sciences since 1945(《自 1945 年以来的社会科学史》)等,其 Founding Father of Modern Economics: Paul A. Samuelson(《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保罗・A・萨缪尔森》)获 2018 年经济史学会约瑟夫・J・斯彭格勒最佳图书奖,在经济学史研究领域影响深远。
其他作者简介
Hsiang-Ke Chao: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经济系教授
Frank A.G. den Butter: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经济系教授
Dennis Fixler:美国经济分析局工作人员,位于华盛顿特区
Christopher L. Gilbert:意大利特伦托大学经济系教授
Glenn W. Harrison: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商学院经济系教授
Eric Johnson:美国肯特州立大学经济系教授
Alessandra Luati: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统计科学系教授
Jan R. Magnus:荷兰蒂尔堡大学计量经济学和运筹学系教授,国际著名应用统计学家,研究领域包括矩阵微分、0-1 矩阵、环境经济学等
Luca Mari:意大利卡塔内奥大学教授
Thomas Mayer: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教授
Melayne M. McInnes: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摩尔商学院经济系教授
Joel Michell: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心理学院教授
Peter G. Moffatt:英国东英吉利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Mary S. Morgan: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荷兰皇家艺术和科学院海外院士,伦敦经济学院和阿姆斯特丹大学历史学与经济哲学教授,著有系列历史与经济哲学领域书籍
Marshall B. Reinsdorf:美国经济分析局工作人员
E. Elisabet Rutström: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商学院经济系教授
Theodore M. Porter: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系教授
Tommaso Proietti:意大利罗马第二大学教授
Duo Qin:英国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经济系教授
图片来源
https://m.media-amazon.com/images/I/B1uvJwUs7AS._SY450_CR112%2C0%2C450%2C450_.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