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列介绍
经济统计著作系列推文将深入浅出的解读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经济统计著作。除出版社出版的经济统计著作以外,也包括国际组织(OECD、UN、World Bank、IMF、EU 等)出版的部分经济统计方法论手册和专题论文集,经济统计学主题的博士论文,经济研究机构的部分Working Paper(工作论文)。
二.著作信息
OECD (2013), Interconnected Economies: Benefiting from Global Value Chains, OECD Publishing, Paris,
三.引言
《Interconnected Economies: Benefiting from Global Value Chains》英文原版封面
在21世纪全球经济持续深化融合的背景下,传统的国际贸易与产业分析范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重构。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飞跃发展、运输与协调成本的大幅下降,生产活动不再局限于一国之内完成,而是呈现出高度“碎片化”和“网络化”的新特征。设计可能源自美国,零部件制造来自德国和日本,组装在中国完成,而最终销售市场遍布全球。在这种新型的经济组织模式下,产品的“国别属性”日益模糊,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跨越边界、环环相扣的全球价值链体系(Global Value Chains, GVCs)。理解这一变化,并在政策层面作出及时回应,已成为摆在各国政府、企业和学界面前的紧迫课题。
《Interconnected Economies: Benefiting from Global Value Chains》不仅系统梳理了全球价值链的兴起逻辑与演化路径,还从计量统计、政策影响、发展战略、竞争优势和风险管理等多个维度,提出了具有前瞻性与现实针对性的分析框架。不同于以往将国家作为“黑箱”的贸易模型,本书引导读者聚焦于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流动”与“功能分工”,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解视角——“你在全球生产体系中扮演什么角色”远比“你生产什么产品”更重要。
四.核心内容与洞见
(一)全球价值链的崛起:全球化的“第二次解构”
本书从“全球价值链”的形成入手,揭示了一种不同于传统国际贸易的全球化模式。随着通信技术和物流体系的进步,企业得以将原本集中在单一国家内部的生产流程,拆分为多个功能模块,并分布于全球各地执行。这种“任务层面”的全球化被学界称为“第二次解构”(second unbundling),其特征是生产要素和决策权力的空间分离。报告指出,在这一结构中,一个最终产品的设计可能源自美国,核心部件制造来自德国与韩国,组装工作则交由中国完成,而销售渠道则遍布全球。这种结构打破了以国家为单位的生产范式,使得全球经济呈现出高度网络化、碎片化的新格局。书中引用了苹果(iPhone)的供应链作为典型案例:其设计与知识产权掌握在美国,核心芯片来自韩国(如三星)、显示屏和相机组件由日本和中国台湾制造,最终在中国进行组装。这一模式表明,即使“制造地”标注为中国,真正的价值却在多个国家间分布,这种复杂的价值创造网络对国家经济统计、产业政策和全球治理体系构成了深远挑战。
(二)从“出口额”到“增加值”:重新定义贸易测度范式
面对这种分工格局,传统的贸易统计——即以出口总额测度一国的贸易绩效——已经显得力不从心。为此,OECD与WTO联合推动建立了“贸易增加值”(TiVA)框架,用以剥除重复计算的中间品价值,测度各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实际创造的“净价值”。该框架主张将出口商品中嵌入的外国中间品部分予以扣除,转而关注各国在整个价值链中实际创造的经济价值。这一方法不仅纠正了原有的重复计算问题,也带来了对国家贸易地位的全新理解。例如,中国虽然是“世界工厂”,但加工贸易中使用了大量进口部件,其真正获得的增加值比例远低于其出口总额所呈现的“表象”。通过这种新的计量方式,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能够更准确地评估国家的竞争优势、价值链地位和利益分配情况。
(三)知识资本与服务业:价值链中的“隐形引擎”
除了传统制造环节的分工,本书特别强调了“知识型资本”(Knowledge-Based Capital, KBC)在价值链中的重要作用。这包括软件、品牌、组织流程、数据资产与专利技术等“非实物资产”。以日本制造企业为例,书中基于实证模型发现,KBC水平与出口竞争力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在高附加值行业,如制药、生物科技和电子设备中,知识资本几乎决定了企业在全球链条中的主导地位。此外,服务业的嵌入性与不可见性也使其成为价值链中被低估的价值来源。统计数据显示,即便是在制造出口中,服务业的增加值占比在多数OECD国家已超过50%。以芬兰诺基亚公司为例,其设计、营销与软件开发全部保留在本土,而组装外包至亚洲国家,但诺基亚在价值链中依然能获取最大利润份额。
(四)系统性风险与韧性建设:从脆弱链条到协同治理
在全球价值链高度联通的前提下,一个局部事件往往能够引发全球范围的连锁反应。本书引用了2008年金融危机、2011年日本大地震与泰国洪水的案例,展示了GVC体系在面对系统性冲击时的脆弱性。这些事件表明:一旦某一环节中断,其上游供应商与下游制造商都将受到牵连,全球生产可能陷入“多米诺崩溃”。因此,报告提出构建“有韧性的价值链”作为未来政策目标,强调政府与企业需共同识别关键环节、提升信息透明度、建立应急预案,并通过多边机制推动更高层次的政策协调与制度共识。
五.核心价值与贡献
(一)学术价值
《Interconnected Economies: Benefiting from Global Value Chains》一书系统性地提出并实证分析了全球价值链(GVC)这一重塑国际贸易与产业分工格局的核心概念,推动了从“以出口总额测度国家竞争力”向“以增加值测度全球分工地位”的范式转型。通过构建TiVA(贸易增加值)计量框架,并结合多国微观与宏观数据分析,报告不仅丰富了国际经济学、发展研究与全球治理等多个学科的交叉研究基础,还为研究者提供了制度环境、知识资本、服务嵌入性与系统性风险等多维变量如何影响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位置的理论工具与实证路径。其最大的贡献在于将“链条视角”转化为一种可操作、可量化的分析模型,为学界重新理解全球化提供了范式支撑。
(二)政策启示
面对全球价值链高度互联的现实,各国政策制定者需转变传统以“本国产业完整性”为目标的思维方式,转而聚焦如何在价值链中占据高附加值环节。这意味着政策应更加重视营造开放、高效的贸易与投资环境,推动中间品进口便利化,支持服务业自由化与知识资本积累,同时通过教育、研发和制度建设增强本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与链上升级潜力。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参与GVC虽能带来快速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但唯有在制度质量、技能建设与本土能力培育上持续发力,方能避免“低端锁定”;而对于所有国家而言,构建有韧性的供应链体系、加强跨国政策协调与风险预警机制,亦已成为保障全球经济稳定运行的新政策命题。
六.组织简介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简称经合组织(OECD),是由38个市场经济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经济组织,旨在共同应对全球化带来的经济、社会和政府治理等方面的挑战,并把握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成立于1961年,成员国总数38个,总部设在法国巴黎。
它的前身是成立于1948年的欧洲经济联合体(OEEC),该组织成立的目的是帮助执行致力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重建的马歇尔计划。2013年12月9日,总部设在巴黎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合组织)发布的综合经济先行指数报告显示,大多数主要经济体增长前景得到改善。
理事会为最高权力机构,由各成员国的代表组成。执行委员会研究处理理事会交办的各项工作,秘书处负责处理日常事务,由秘书长主持日常工作,为理事会、执行委员会和其他有关机构服务。经合组织有约200多个专业委员会和工作小组,负责审议有关工业、农业、贸易、教育、环境等领域的具体问题。
图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