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介绍:
经济统计著作系列推文将深入浅出的解读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经济统计著作。除出版社出版的经济统计著作以外,也包括国际组织(OECD、UN、World Bank、IMF、EU 等)出版的部分经济统计方法论手册和专题论文集,经济统计学主题的博士论文,经济研究机构的部分Working Paper(工作论文)。
著作信息:
Lequiller, F., & Blades, D. (2006). Understanding National Accounts. OECD Publishing. ISBN 978-92-64-02566-0.
研究背景与写作动因
《Understanding National Accounts》作为国民经济核算领域的权威著作,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资深统计学者弗朗索瓦・勒奎勒(Francois Lequiller)与德里克・布莱兹(Derek Blades)共同执笔。其中文版的引入,为我国学术界开展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提供了重要参照。该书以系统性视角构建国民账户体系(SNA)的理论框架,同时选取中国、美国、印度作为典型样本,深入对比分析不同国家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的实践操作与制度差异。
书中对中国国家统计局(NBS)国民核算体系展开了全方位的解读,涵盖核算方法的系统性革新、数据采集来源、制度历史沿革、估算路径构建及修订逻辑阐释等关键维度。不同于传统的理论性著作,本书聚焦 “数据质量评估”“核算方法优化”“政治中立性保障” 等国民经济核算领域的核心议题,通过实证分析回应学界争议。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书中对中国GDP核算方法、产业分类标准及估算机制的深度剖析,有力澄清了西方学界对我国统计体制的长期误解,在学术研究与政策实践层面均展现出不可替代的价值。
写作结构与主要内容概览
全书以严谨的逻辑架构,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理论基石出发,逐步过渡至各国实践探索,其中针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研究,于“China’s National Accounts”专章中,通过十二节内容展开系统论述:从物质产品系统(MPS)向国民账户体系(SNA)过渡的统计体系演化历程,到生产法与收入法双轨并行的GDP估算策略;从国有与非国有部门的核算分类及所有制结构解析,到统计报表、样本调查与经济普查等多维度的数据来源及制度安排;既深入探讨核算过程中问题识别与制度偏误校正机制,也剖析恒定价格估算方法及其潜在缺陷;同时着重阐释2004/05年经济普查引发的GDP大规模修订逻辑及后续影响,全面梳理最终消费、资本形成与进出口账户的处理机制,最终通过对数据可信性与政策中立性的深入评析,为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提供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学术总结。
核心观点与研究成果
书中研究显示,中国自 1952 年起采用苏联模式的 “物质产品系统”(MPS),直至 1993 年才正式接轨国际通用的国民账户体系(SNA)。这一转型并非简单的制度切换,而是充满曲折的渐进过程。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统计惯性,至今仍在部分领域延续,季度GDP“累计法”计算方式便是MPS影响的典型例证。这表明中国国民核算体系的现代化,既受国际规则驱动,又受制度惯性、数据基础设施及地方治理结构的多重制约。
中国国家统计局(NBS)在GDP核算过程中,摒弃单一方法的局限,依据行业特性灵活抉择。农业与工业领域多采用“生产法”,通过产出减去中间消耗来计算;服务业则倾向于 “收入法”,将员工报酬、固定资本消耗与营业盈余相加。这种核算方法上的灵活性,是在数据不完整条件下的务实之举,为统计理论与实务之间的平衡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范例。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结构经历深刻变革。书中数据表明,2000年代非公有制经济(涵盖私营、港澳台资与外资)在GDP中的占比已超三分之一,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这一结构性转变,从核算层面为解读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生产效率演变及制度改革成效提供了有力依据。
中国国家统计局构建了普查(每5年一次)、年度调查与季度样本相结合的数据采集体系,以此搭建国民账户。2004/05年经济普查带来的数据调整极具标志性意义,2004年GDP 总量因此上调16.8%,服务业增加值更是大幅上调近50%,堪称中国统计史上的重要转折点。这一事实有力反驳了“夸大 GDP”的不实论断,反而揭示出过去服务业存在低估现象。作者强调,评判统计数据的“低估”与“高估”,需结合产业类型、估算口径和数据来源进行细致分析。
针对国际学界对中国统计数据可信度的质疑,作者凭借与中国国家统计局十余年的合作经验,明确指出:中国国家统计局不存在为迎合政治需求而操控数据的行为,并且已建立多层次的数据核验与修订机制。这一立场不仅为中国官方统计体系澄清事实,更引导学界将关注点从“政治操控”转向“统计能力提升”这一关键议题。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章节的递进式解析
在《Understanding National Accounts》中,“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章节作为典型的实证分析单元,深度融合国民账户体系(SNA)的理论框架与中国特有的制度实践。章节内部各部分内容紧密关联、层层递进:开篇以中国统计制度从物质产品系统(MPS)向国民账户体系(SNA)转型的历史脉络为切入点,奠定制度背景基础;继而深入探讨GDP核算方法论及数据采集体系,剖析统计工作的技术实现路径;随后聚焦所有制结构划分与产业动态变化,展现经济结构演进中的核算实践;最后上升至制度可靠性评估与政治经济分析,探讨统计体系背后的制度保障与社会信任构建。
这种写作逻辑遵循“技术路径—实践应用—制度架构—信任建构”的螺旋式递进逻辑,不仅系统呈现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技术细节与实践策略,更从制度和政治经济视角深化读者对统计体系的认知,形成从微观方法到宏观制度的完整分析链条,为理解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提供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分析框架。
对学术界的贡献与研究价值
《Understanding National Accounts》以扎实的理论基础与稀缺的制度细节,填补西方学界对中国统计体系研究的空白。书中专设章节,采用国际统计标准与中国本土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呈现中国国民核算体系从MPS向SNA的演进历程、各行业核算技术路径、数据复合来源及GDP修订机制,以“操作逻辑—制度框架—现实问题”的综合解构,助力经济学者洞悉数据背后的运行机制。作者凭借实证数据揭示中国统计制度的独特性与渐进改革逻辑,扭转西方文献中“政治操控”的片面论调,将研究重心引向“数据能力建设”与“估算可行性”,契合实证研究规范。
在实践应用层面,该书为中国宏观经济、产业结构等领域的研究提供实用核算框架,深度解析服务业估值、固定资产折旧等专题,帮助学者规避名义与实际GDP混用、误读统计低估等常见误区,借由对2004/05年GDP上调事件的剖析,警示学界关注数据口径变化对经济趋势判断的影响。此外,其研究视角与方法适配产业结构变动、宏观经济波动分析等多元议题,并引导经济学者突破单纯“指标阅读”,遵循“核算方法—制度约束—政策背景”的逻辑路径,从技术与制度层面批判性解读经济数据,为经济学界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方法论参考。
作者介绍
Francois Lequiller
弗朗索瓦・勒奎勒(Francois Lequiller)是一位在国民账户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他是法国国家统计与经济研究所(INSEE)的监察长,同时担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民账户部门的负责人。François Lequiller撰写了多部关于国民账户的著作,此外,他的著作还有《Comprendiendo las cuentas nacionales》《Déficit et dette en temps de crise》等。
Derek Blades
德里克・布莱兹(Derek Blades)是一位在经济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主要活跃于国民账户相关研究与统计领域。他与法国国家统计与经济研究所(INSEE)的监察长弗朗索瓦・勒奎勒(François Lequiller)合作密切,共同撰写了多部关于国民账户的著作。此外,Derek Blades 还参与撰写了《Comprendiendo las cuentas nacionales》《Comptabilité nationale: Manuel pour étudiants》等书。他还曾与他人合作发表《The Informal Econom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 Introduction》等学术文章,刊登于《The 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期刊上。
图片来源
https://www.roiw.org/2015/n1/14%20-%2012173.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