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介绍:

经济统计著作系列推文将深入浅出的解读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经济统计著作。除出版社出版的经济统计著作以外,也包括国际组织(OECDUNWorld BankIMFEU 等)出版的部分经济统计方法论手册和专题论文集,经济统计学主题的博士论文,经济研究机构的部分Working Paper(工作论文)。

​著作信息:Hanushek, E. A., and Woessmann, L. (2008). The Role of Cognitive Skill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46, 607–668.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长期以来,教育一直被公认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以 “人力资本理论” 为核心框架,诸多发展战略将提高受教育年限视作实现经济增长的关键路径,联合国提出的 “全民教育”(Education for All)倡议及千年发展目标(MDGs)便是这一主张的具体体现。然而,Hanushek Woessmann 在其颇具影响力的文献《The Role of Cognitive Skill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中指出:教育质量,尤其是认知技能,而非单纯的受教育年限,才是决定长期经济增长的核心变量。该文献基于跨国数据、教育评估成果及增长模型,通过一系列理论构建与实证检验,系统揭示了认知能力作用于经济增长的因果效应。这项研究不仅为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启示,也对传统增长理论作出了关键修正。

理论基础:从“受教育年限”到“认知能力”的范式转型

Hanushek Woessmann 首先梳理了传统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脉络,指出受教育年限(years of schooling)长期被用作衡量人力资本的代理变量。然而,尽管许多国家的教育年限显著延长,却未能实现预期的经济绩效。这一 “教育悖论” 引发了学界对教育质量的深度关注。作者提出,将 “认知能力”(cognitive skills)纳入增长模型,能够更精准地解释各国长期人均 GDP 增长的差异。认知能力涵盖数学、语言、科学等基础技能,是衡量教育产出更有效的核心指标。​

为佐证这一观点,文章引用了大量跨国标准化测评数据(如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的 TIMSS、经合组织的 PISA 等),构建出 “认知技能指数”,并将其与长期经济增长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技能指标对经济增长的解释力显著强于受教育年限,为 “认知能力是驱动长期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 这一论断提供了扎实的实证支撑。

实证框架与关键发现

作者构建的增长模型以 Barro 型人力资本回归为基础,在控制初始 GDP 水平、地理位置、制度质量等变量的基础上,进一步纳入认知技能指标展开扩展分析。数据样本覆盖 50 多个国家,时间跨度从 1960 年延伸至 2000 年代。关键回归结果显示:单独纳入受教育年限时,其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较弱,统计显著性表现波动较大;加入认知技能变量后,模型的整体解释力显著提升;认知技能水平每提高一个标准差,长期人均 GDP 年均增长率可提升 2 个百分点以上。​

为增强因果推断的可信度,作者采用了多重策略:通过长期变化与时间序列方法,将不同国家在不同测评年份的成绩变化与其对应的经济增长路径进行动态对比分析;借助移民子样本分析,利用美国境内不同背景移民的教育回报差异,在控制受教育年限相近的条件下,有效分离技能异质性的影响;通过探究认知技能在不同制度质量国家中对经济增长的边际作用,发现良好的制度能显著放大认知技能的正向效应。这些稳健性检验共同强化了一个核心结论:认知能力并非教育的附属变量,而是独立且具有决定性的增长要素。​

Hanushek Woessmann 的研究在理论与方法层面,对经典增长模型和人力资本理论进行了重要延伸。他们的分析既回应了 Lucas 等学者提出的 “内生增长模型” 中对知识与技能的关注,也改进了 Barro 等学者将教育年限作为增长变量代理指标的做法。相较于 Krueger Lindahl 在教育回报率方面的研究路径,该文献更侧重于从制度结构与国际教育测评的双重视角,探索技能的经济价值,其跨国数据与移民实验为识别 “因果关系” 提供了罕见的实证支撑。此外,本研究也成为 OECD 推动 PISA 测评的重要理论依据,不仅强化了教育测评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因果关联,更推动全球教育政策实现了从 “普及” 向 “质量” 的关键转向。

政策意义与学术价值

当前许多国家仍聚焦于教育资源的数量扩张,过度强调‘入学率’‘在校时间’等量化考核指标。该文明确指出 “入学≠学习,资源≠结果”,这一论断促使发展中国家重新审视教育投资的质量维度。作者呼吁构建以学生学习成果为核心的问责制度,并同步推进教师聘用机制、课程设置体系与评估标准的改革。尤其对于教育资源有限的国家而言,精准聚焦认知技能的提升,比盲目扩张教育体系更能释放长期增长潜力。​

该研究的理论创新与学术贡献体现在多个维度。认知能力取代传统的受教育年限指标,为教育经济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变量分析框架,清晰地揭示了认知能力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通过提升劳动生产率、增强技术吸收能力和优化制度运行效率,认知能力成为推动增长的重要力量。在方法上,作者综合运用了横截面数据、面板数据、移民子样本及制度交互效应等多种分析工具,显著增强了因果关系的识别力度。此外,研究搭建起教育测评、增长理论与制度研究之间的跨学科桥梁,拓展了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边界与理论纵深。

在全球教育转型的当下,研究者需实现从 “形式性教育” 到 “学习成果” 本身的研究转向。这篇论文不仅为教育质量评估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工具,更为将教育成果系统嵌入国家增长模型建立了可借鉴的范式样本。对于中国乃至整个东亚教育系统而言,如何在 “普及” 基础上进一步提升 “能力”,如何通过技能培养精准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亟需回应的重要时代议题。​

作者介绍

Eric A. Hanushek

Eric A. Hanushek 是美国著名教育经济学家,现任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他在教育质量、教师效能和人力资本测度等领域具有深远影响,尤其以提出“认知技能而非受教育年限决定经济增长”这一理论著称。他的研究结合跨国教育数据与增长模型,为教育质量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提供了坚实证据。Hanushek 的成果广泛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并为OECD、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提供政策咨询,是全球教育政策改革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Ludger Woessmann

Ludger Woessmann 是德国著名教育经济学家,现任慕尼黑经济研究所(ifo Institute)教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并任教于慕尼黑大学(LMU Munich)。他专注于教育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与教育公平等领域,尤其致力于利用PISATIMSS等跨国标准化测评数据,研究教育质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他长期担任OECD教育评估项目的核心顾问,参与多个国际组织的教育研究工作。Woessmann 的研究推动了教育政策由“普及”向“质量”转型,在国际教育政策和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影响。

背景补充

  1. Barro型人力资本回归模型:这是作者构建增长模型的基础。该模型最初将受教育年限作为衡量人力资本的代理变量,用于分析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1. 内生增长模型(以Lucas等学者提出的为代表):该模型关注知识与技能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强调经济增长是由经济系统内部因素驱动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是重要的内生变量。

  1. Krueger Lindahl:二人在教育回报率方面有相关研究,Hanushek Woessmann 的研究与之相比,更侧重于从制度结构和国际教育测评的角度探索技能的经济价值。

图片来源

https://hanushek.stanford.edu/

https://sites.google.com/view/woessman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