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统计著作系列推文将深入浅出的解读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经济统计著作。除出版社出版的经济统计著作以外,也包括国际组织(OECD、UN、World Bank、IMF、EU 等)出版的部分经济统计方法论手册和专题论文集,经济统计学主题的博士论文,经济研究机构的部分Working Paper(工作论文)。
二.著作信息
Karabell, Zachary. 2014. The Leading Indicators: A Short History of the Numbers That Rule Our World. Riverside: Simon & Schuster.
《The Leading Indicators: A Short History of the Numbers That Rule Our World》
英文原版封面
三.引言
你是否想过,那些每天充斥新闻头条的GDP增长率、失业率、通货膨胀数字,并非如自然法则般永恒存在?它们不过是近一个世纪内被“发明”出来的工具,却已深度嵌入我们对国家兴衰、个人成败乃至生活质量的评判标准中。2013年7月,美国经济分析局(BEA)一纸公告引爆热议:因纳入研发投入和创意产业价值,美国GDP一夜之间“暴涨”(统计口径调整导致的名义增长)4000亿美元。这一戏剧性事件,正是本书探讨的核心问题的缩影:我们赖以导航经济生活的“地图”,是否已与瞬息万变的世界严重脱节?
《领先指标:统治世界的数字简史》(The Leading Indicators: A Short History of the Numbers That Rule Our World)正是这样一部颠覆之作。它并非枯燥的经济学教材,而是一部融合政治博弈与人性考量的叙事史诗,揭示了我们习以为常的“经济真相”如何被一套人造指标所定义、塑造甚至扭曲。
四.主要内容
(一)人造的基石:指标的起源与使命
卡拉贝尔在书中有力论证,塑造我们认知的经济社会指标并非天然法则,而是特定历史情境和政治需求催生的产物。他从1086年英格兰的《末日审判书》讲起,展现征服者威廉如何为强化统治和征税而系统丈量土地与人口;再跳到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阴影下,西蒙·库兹涅茨为罗斯福新政量身打造了GDP(国民账户)体系。这些关键历史时刻清晰地表明,统计指标自诞生之初,就是服务于特定时代权力需求和经济治理目标的工具。
(二)神话的裂缝:核心指标的致命陷阱
失业率、通胀率和贸易差额被视为现代经济的“金三角”。然而,这些被视为圭臬的指标,其内在缺陷根深蒂固且影响深远。失业率的统计方法历经演变,从1920年代依赖工会投票,到如今看似精确的百分比背后,仍将大量因长期求职无望而放弃的“沮丧劳动者”(Discouraged Worker)排除在外,严重低估了真实的劳动力市场困境。通胀率(CPI)的测度则充满争议与操纵,1970年代美国工会指责官方CPI人为压低数据,2010年代阿根廷政府甚至撤换统计局长以“美化”通胀数字。贸易差额则深陷价值归属的迷局,例如一台iPhone的销售会为美中贸易逆差“贡献”229美元,而真正流向中国工人的价值却微乎其微,卡拉贝尔形象地称之为“沃尔多在哪里?”(Where’s Waldo?)式的全球价值链谜题。
(三)失灵的杠杆:当指标误导政策制定
当这些指标成为政策制定的核心依据时,其依赖的脆弱基础便可能导致严重后果。书中以2009年奥巴马团队的刺激计划为例:基于当时的经济模型预测,7870亿美元的投入将创造350万个就业岗位。然而,现实是失业率在随后的数年内持续处于高位,远未达预期目标。卡拉贝尔指出,问题关键未必在于凯恩斯理论本身,而在于模型所依赖的“潜在产出”、“乘数效应”等核心参数,本质上只是易变且高度不确定的理论假设。指标的不完美,直接导致了政策工具的失灵。
(四)挑战GDP霸权:探索被隐藏的价值维度
面对GDP在测度社会福利和进步上的明显局限与“霸权”地位,书中记录了全球范围内拓展经济测度维度的先锋探索。不丹国王1972年首创“国民幸福总值”(GNH),率先将精神福祉纳入国家发展评估;法国前总统萨科齐委托斯蒂格利茨、阿马蒂亚·森等诺奖得主,致力于构建包含社会、环境等多维度的“仪表盘”式指标体系;MIT学者埃里克·布林约尔松(Erik Brynjolfsson)则提出利用“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概念,估算Google、Facebook等免费互联网服务创造的巨大隐形价值——这些价值每年高达数千亿美元,却完全缺席于官方GDP统计之中。这些努力旨在捕捉GDP无法涵盖的真正福祉与进步源泉。
(五)未来的罗盘:开放数据与多元叙事
展望未来,卡拉贝尔赞赏瑞典学者汉斯·罗斯林(Hans Rosling)利用Gapminder软件将枯燥数据转化为生动的动态气泡图,让公众得以直观、动态地感知全球贫困、健康与教育的真实变迁。基于此,作者提出其核心主张:与其徒劳地争论哪一个“终极指标”更正确,不如大力推动数据开放透明化,鼓励对数据的多元解读,让每个人都能借助日益强大的数据工具,成为理解世界复杂性的积极参与者(如同拥有自己的“阿凡达”),共同绘制更丰富、更贴近现实的经济社会图景。
五.作者简介
扎卡里·卡拉贝尔(Zachary Karabell)
扎卡里·卡拉贝尔(Zachary Karabell)是美国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及财经评论家。他拥有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含国际关系与经济史),并曾在牛津大学深造。其职业生涯涵盖金融、学术与媒体领域,曾任Fred Alger基金管理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并长期担任River Twice Research经济研究机构总裁。
卡拉贝尔的研究聚焦于经济指标的社会建构及其政治文化影响,其他著作包括《中美国:超级融合的经济体》(Superfusion: How China and America Became One Economy)(分析中美经济深度依存关系)与《和平至上:十四世纪的基督教、伊斯兰教与犹太教》(Peace Be Upon You: The Story of Muslim, Christian, and Jewish Coexistence),贯穿其中的是对经济权力运作机制及其与社会公共福祉关系的批判性审视。
图片来源:
《The Leading Indicators: A Short History of the Numbers That Rule Our World》
https://www.zacharykarabell.com/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