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介绍:

    经济统计著作系列推文将深入浅出的解读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经济统计著作。除出版社出版的经济统计著作以外,也包括国际组织(OECDUNWorld BankIMFEU 等)出版的部分经济统计方法论手册和专题论文集,经济统计学主题的博士论文,经济研究机构的部分Working Paper(工作论文)。

著作信息:

    Boelhower, J. (2010). Wellbeing in the Netherlands: The SCP Life Situation Index since 1974 (The Hague: The Netherlands Institute for Social Research).

Wellbeing in the Netherlands: The SCP Life Situation Index since 1974

英文原版封面

一、引言

    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学界逐渐意识到单纯依赖经济指标来描绘国家发展并不足够。经济增长固然重要,但并不能完整反映社会福利和生活质量的真实状况。国际社会指标运动的兴起,促使学者和政策制定者不断尝试通过社会统计来补充经济数据的不足。荷兰社会文化规划局自1974年起构建并持续更新生活状况指数,力图以长期社会指标对国民生活条件进行系统性追踪和比较。Jeroen Boelhouwer2010年出版的《Wellbeing in the Netherlands: The SCP Life Situation Index since 1974》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完成的。这一著作既是博士论文的成果,也是一份对三十余年研究与实践的系统总结,对于理解社会发展测度和公共政策互动具有持久意义。

二、内容介绍

研究框架与核心问题

    作者的研究聚焦于三个核心问题:是否有必要通过综合指数来刻画荷兰的生活状况,这一指数的构建方法是否科学合理,以及所选领域和指标能否全面反映社会生活的重要面向。研究整体结构包括历史与国际背景的梳理、概念与方法的设计,以及实证结果与稳健性分析。这一安排既呈现了社会指标运动的发展脉络,也对方法论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为1974年至2006年荷兰生活状况的系统检验奠定了基础。

    生活状况在研究中被界定为兼具物质与非物质维度的综合概念,与繁荣、福祉和生活质量紧密相关。为了揭示其内涵,作者将指数划分为八个领域,即健康、住房、移动性、假期、耐用品拥有、社会文化休闲活动、社会参与与社会孤立,以及体育活动。这些领域均以状态性指标为核心,旨在直接反映个人处境而非资源投入或主观感受,强调对客观社会条件的关注,使指数能够在长期比较中保持一致性与可解释性。

    在方法设计上,研究特别强调兼顾政策相关性与科学有效性。作者通过非线性典型相关分析确定各指标权重,以保证不同领域的均衡,同时避免单一维度的过度主导。指标的选择遵循四项标准:正负可解释性、普遍适用性、个体层面性和结果导向性,并在设计中明确区分主观与客观指标,从而保持逻辑的清晰性。针对时间序列的连续性与更新问题,研究强调既要反映社会现实的变化,又要保持长期可比性。耐用品指标的更新是其中的典型例子,它既反映了社会消费模式的演变,又与早期数据保持一致,实现了指标的连续性。

实证结果与方法检验

    在1974年至2006年的实证分析中,研究显示荷兰整体生活状况持续改善,但不同群体和地区之间仍存在显著差异。高学历人群、中老年群体,以及单身或无子女家庭的改善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低学历者、年轻群体和单亲家庭的进步相对有限。同时,收入和就业状况在改善过程中进一步拉大了社会差距。地区方面,大城市的生活状况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这一差距随着时间推移逐渐缩小。

    分析结果显示,客观生活状况与主观幸福感整体呈正相关,但两者并不完全一致。幸福感不仅受物质条件影响,还受到社会关系和家庭结构的显著作用,这提示社会发展不仅依赖生活条件改善,也与人际网络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稳健性检验进一步表明,群体权重的调整对整体结果影响有限,单个指标或领域的替换并未改变总体趋势,加权与非加权方式的差异也不足以动摇核心结论,由此可见,该指数在捕捉社会差异和保持长期可比性方面具有较高的科学有效性和可靠性。

学术贡献与当下价值

    这部著作在学术上的贡献体现在多个层面。它延续并深化了社会指标运动,在其他国家研究时断时续的背景下,荷兰的生活状况指数为国际比较提供了独特的长期序列。在概念界定与方法选择上,研究实现了理论与实证的结合,将复杂的社会现象转化为可操作的综合指标。成果不仅为荷兰社会政策提供了实证支持,也回应了国际学界关于超越GDP的持续讨论。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将价值观与个人选择纳入分析框架,强化自立能力的重要性,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揭示资源、环境与生活状况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些思路呼应了当代学界对于社会发展测度的趋势,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与方法的启发。

    对经济学学者而言,这部著作展示了长期社会指标研究的典范,为幸福经济学、社会资本与福利国家转型提供了新的参照。当下,全球广义繁荣成为研究焦点,荷兰经验表明综合社会指标既能服务于学术研究,也能满足政策实践的需要,为识别群体差异与社会风险提供了深刻启示。因此,《Wellbeing in the Netherlands: The SCP Life Situation Index since 1974》不仅是对三十余年研究成果的总结,也是社会指标研究的重要里程碑,至今仍在学术与政策领域发挥着持续价值。

三、作者介绍

Jeroen Boelhouwer

    Jeroen Boelhouwer出生于1969年,长期任职于荷兰社会文化规划局,是社会指标与生活质量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他在学术与政策之间建立了紧密联系,主导了荷兰生活状况指数的延续与发展,并积极参与国际社会指标相关合作研究,在国际质量生活研究学会等平台上持续推动跨国比较和学术交流。Boelhouwer的研究兴趣涵盖社会指标、生活质量、社会政策与福利国家转型,尤其强调多维度指标在学术研究与政策实践中的桥梁作用。

    他的学术贡献不仅体现在荷兰的实证研究,也在国际范围展现了方法论与概念框架的价值。其代表性成果包括《Wellbeing in the Netherlands: The SCP Life Situation Index since 1974》《Measuring well-being in the Netherlands: The SCP index from 1974 to 1997》《Trust, Life Satisfaction and Opinions on Immigration in 15 European Countries》《Bridging the Gap: Overcoming Data Difficulties During 40 Years of Measuring the Life Situation Index》等,通过长期积累的数据与指数构建经验,他在幸福经济学和社会发展研究中提供了重要参考,其研究方法为跨国比较与社会政策设计奠定了坚实基础,并为全球学界探索社会进步与福祉提供了有力支持。

图片链接

https://m.media-amazon.com/images/I/51YDuL5OxsL._SL1000_.jpg

https://www.scp.nl/binaries/medium/content/gallery/scp/content-afbeeldingen/portretten-2022/jeroen-boelhouwer-.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