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介绍:
经济统计著作系列推文将深入浅出的解读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经济统计著作。除出版社出版的经济统计著作以外,也包括国际组织(OECD、UN、World Bank、IMF、EU 等)出版的部分经济统计方法论手册和专题论文集,经济统计学主题的博士论文,经济研究机构的部分Working Paper(工作论文)。
著作信息:
Mitra-Kahn, Benjamin H. 2011. Redefining the Economy: How the Economy Was Invented 1620. PhD diss., City University London.
Benjamin H. Mitra-Kahn 于 2011 年在伦敦城市大学完成博士论文《Redefining the Economy: How the ‘Economy’ Was Invented in 1620》。Mitra-Kahn 的研究兴趣集中于经济概念的历史演变及其制度化路径。他从对 GDP 的批判性思考出发指出 GDP 并非单纯的增长指标,而是经济定义本身的体现。这一视角促使他提出核心命题,即经济并非自古存在的固定实体,而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被不断建构与重塑的社会产物。论文着重揭示经济概念的历史生成逻辑及其背后的知识权力关系,同时为现代经济指标的设计提供历史参照。
Mitra-Kahn 在研究中指出,经济概念的历史构建不仅关乎学术理论,更深刻影响政策实践。GDP 或国民收入统计在不同历史阶段承担着社会权力分配的功能,其背后隐含的是对经济活动、财富流动和公共资源管理的制度化理解。因此,对经济概念的历史梳理并非纯粹理论探讨,而是对现代经济政策和统计实践的反思。研究出发点既关注历史演变,也试图揭示知识生产与权力实践之间的互动,为理解经济指标提供新的批判视角。
论文以十七世纪英国贸易危机为起点分析。在此之前,财富主要依附于君主权威与个人财富的表现形式,经济尚未被独立理解。经济活动被视作社会等级和政治权力的附属现象,国民收入或商业利润通常仅用于判断国家实力或王室财政状况。随着货币短缺和贸易争议的出现,议会和商人逐渐基于数据和经验讨论国民收入,使经济进入公共话语领域。这一时期的讨论强调实证数据和具体案例,如港口贸易统计、税收记录和价格指数等,初步形成对经济活动的经验测度体系。
十八世纪,政治算术和经验主义推动了国民收入的早期测度。财政和国债制度将经济视为循环体系,政府开始关注货币流通、贸易平衡和税收收入之间的关系。英国财政官员使用数学和会计方法分析公共收支,以预测国家债务和财政可持续性。法国的行政经验与重农学派思想提供了不同解释路径,重农学派关注农业产出、自然资源循环和生产关系对国家财富的影响。两国实践形成对比,凸显制度与思想的多样性,同时为经济概念建构提供了不同经验基础。
十九世纪,亚当·斯密的理论体系和国民统计制度的建立,使经济定义趋于固定。斯密提出市场机制、分工与财富增长的系统理论,为经济活动提供了分析框架。国民统计机构的设立使经济活动能够被系统记录和分类,为政策制定提供制度化工具。这一阶段,经济概念从公共话语进入学术体系,形成政策与学术的双重支撑。统计数据不仅用于分析经济增长,还成为政府干预和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
二十世纪,凯恩斯推动英国财政部将政府支出纳入最终产出,GDP 成为全球核心指标。这一变化不仅改变国民收入核算方式,也重构了公众对经济全貌的理解。凯恩斯主义强调政府干预和总需求管理,经济统计成为宏观政策工具。与之相比,库兹涅茨提出的福利经济概念更关注生活水平和社会福祉,但在当时的政策实践中处于边缘。整个历史轨迹表明,经济定义在不同阶段受到政策目标、知识权力和社会实践的深刻影响,其边界并非自然生成,而是被不断建构和调整。
Mitra-Kahn 的研究依托严格的历史与概念分析方法。研究通过系统梳理十七至二十世纪英国和法国的政治、财政、统计档案及学术著作,追踪经济概念的生成与变迁。政治算术文献、重农学派论文、斯密著作和统计报告被作为核心材料,用以分析各阶段经济定义的具体内涵和逻辑变化。
研究采用比较视角,将英国经验与法国实践相互映照,考察制度、思想和政策之间的互动如何共同塑造经济概念。英国以经验主义和实证数据为核心,强调统计和会计方法在经济分析中的作用,法国则通过行政管理和农业产出研究提供不同路径的制度经验。通过这种比较,研究揭示经济定义在不同政治和社会环境中如何形成,以及哪些知识实践和权力关系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研究同时融入批判性框架,结合对 GDP 的当代批判,分析历史制度、知识权力和政策选择如何协同作用,形成特定经济概念和指标体系。这种方法确保研究既具历史深度,又能对现代经济学实践提供参考。Mitra-Kahn 强调方法与资料的重要性,通过细致梳理原始档案和文献,避免简单叙述历史事件,而是分析每一次概念重构背后的知识逻辑和政策意涵。
Mitra-Kahn 的研究贡献在于提出经济即定义的命题,挑战经济天然存在的假设。他强调财政官员、统计专家和政策顾问在经济概念建构中的关键作用,突显传统思想史中常被忽视的群体。论文系统梳理了四百年的经济概念演变,展示每一次重构都与政治权力再分配和政策目标转移紧密相关。对当下学者而言,这一研究提示 GDP 并非中立工具,而是历史和制度产物。当代关于幸福指标、可持续发展和福祉体系的探索,延续了数百年的争论。理解经济概念的历史变迁有助于认识当前学术和政策选择,同时为未来研究提供坚实参照。
研究还提醒政策制定者和统计机构,在设计经济指标时必须关注历史背景、知识权力和制度约束,以避免将指标视作天然存在或中立工具。这一启示对于正在探索新型福祉指标和可持续发展测度的学者和决策者具有重要价值。Mitra-Kahn 的分析表明,每一次指标的设计与调整都不可避免地涉及价值选择和政策导向,理解历史变迁能够帮助我们更谨慎地评估和使用经济统计数据。
Benjamin H. Mitra-Kahn
Benjamin H. Mitra-Kahn 是伦敦城市大学经济史与经济思想研究学者,同时在经济思想史、统计制度史及政策分析领域具有深厚造诣。长期专注于经济概念的历史建构、制度化过程以及知识权力与政策实践之间的互动。研究跨越历史、政治和经济学多个学科领域,善于利用历史档案、政府文献和原始统计数据进行跨时期比较分析,强调实证与理论结合。这些学术工作拓展了对国民收入、GDP 及经济统计方法历史演变的理解,为当代经济指标与政策分析提供独特视角。
他在国际学术界具有广泛影响,已在《History of Political Economy》《Economic History Review》《Accounting, Business & Financial History》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涉及政治算术、重农学派思想及其对现代经济统计实践的影响。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国际会议,推动对经济概念、政策设计与统计实践关系的反思。研究强调经济概念并非固定存在,而是在社会、制度和政策环境中不断被重构,为当代学者理解 GDP、社会福祉测度和政策评估提供重要启示。
https://mitrakahn.wordpress.com/wp-content/uploads/2011/05/s200_benjamin-mitra-kahn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