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灯镇的晨光与暮色:一个思想家的生命轨迹

顾炎武(1613年—1682年),原名绛,字忠清,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学者,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明清之际三大儒”。他倡导“经世致用”之学,注重实证研究,其社会调查和国势统计思想在在历史、地理、经济等领域均有深远影响。

顾炎武画像

顾炎武于明万历四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1613715日)生于昆山千灯镇。顾炎武十四岁取得诸生资格,到十八岁时前往南京参加应天乡试。顾炎武以“行己有耻”“博学于文”为学问宗旨,屡试不中。自27岁起,断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文集、章奏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载,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开始撰述《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

清兵入关后,顾炎武投身南明朝廷任兵部司务。此时的顾炎武把光复大明的希望寄托于弘光小朝廷之上,满腔热忱撰成《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钱法论》,等初步体现国势学思想的文章,也即著名的“乙酉四论”为行朝出谋划策,针对南京政权军政废弛及明末种种弊端,从军事战略、兵力来源和财政整顿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建议。

清兵攻克南京后,顾炎武在昆山参加抗清活动。失败后,离乡北游,往来鲁、燕、晋、陕、豫诸省。遍历关塞,实地考察,搜集资料,访学问友。康熙时举博学鸿儒、荐修《明史》,均不就,后卜居陕西华阴以终。葬于昆山千灯镇。

二、典籍长河中的思想航标

《日知录》

顾炎武毕生学术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政治、经济、社会思想,尤其是关于对国家兴衰规律的系统性思考。通过历史考证、数据分析、制度比较等方法,探讨国家盛衰的原因。也体现着中国古代朴素的国势学思想。

《天下郡国利病书》

是一部以全国性社会调查为基础的巨著,系统记录了明代各地的经济、军事、赋税、民生等数据,并分析其与国家兴衰的关系。该书不仅是一部地理方志,更是一部早期政治经济学著作,体现了顾炎武的“国势学”思想——即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国家治理的规律。

《音学五书》

收录文章有《音论》《诗本音》《易音》《唐韵正》《古音表》

等文章。顾炎武通过统计先秦典籍用律规律,开创了清代音韵学研究先河,影响后世语言学发展。

《亭林文集》

主要收录有《钱粮论》《田功论》《生员论》等文章,这些文章强调从现实问题出发,通过前朝数据比对指出现实问题的症结所在,其内容涉及税负,科举,军事等方面。



北大图书馆八卷清稿日知录

天下郡国利病书

音学五书

亭林文集



三、思想罗盘的四维指向:顾炎武的治世思考

顾炎武的国势学思想以《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亭林文集》为核心,形成了一套通过历史考据、社会调查和数据分析来探究国家兴衰规律的思想体系。其核心观点可以细分为以下四个维度:

1)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顾炎武在《日知录》《郡县论》《天下郡国利病书》等著作中,对秦朝以来的郡县制及先秦封建制进行了深度比较研究,提出了“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郡县论》),主张在郡县制的框架体系内吸收分封制的优点,赋予地方适度的自治权力[1]

2)人才选拔方面,顾炎武在《日知录》《生员论》《亭林文集》等著作中对八股取士(明清科举以八股文为录取标准的选官制度,形式僵化,禁锢思想)进行强烈的批判,揭露了八股取士是“士无实学”问题的的根源所在,并且通过《吴江县志》分析得到1471-1643年间:该县寒门进士数量出现了明显的下滑,士族联姻的数量出现了明显的上升,这也侧面印证了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发展到后期已经成为了造成阶级固化的重要因素[2]

3)军事制度方面,顾炎武通过系统分析历代战争史、军事制度演变和地理防御体系,指出了卫所制度崩溃的原因是军农合一导致训练不足、世袭制造成军官素质退化等因素。他还提出“寓兵于农”的观点,也即让每个县编练乡兵,农闲时参与军队训练,农忙时参与生产劳作,实现军队粮草自给,减轻国家财政压力。

4)国家税赋方面,他通过对历代赋税制度的批判与反思,提出了以“轻徭薄赋”“因地制宜”为核心的主张,反映了其经世致用的国势思想。顾炎武指出,明代赋税过于沉重,且赋税存在严重的地域差别(江南地区压力最大),其次就是税制僵化,明代沿用“一条鞭法”(明代赋役合并折银征收的税制改革)将赋役折银征收,但实际执行中仍存在加派、杂税等问题。顾炎武批评这种制度忽视地区差异,导致贫富分化加剧。

四、顾炎武思想的历史地位与跨世纪影响

    顾炎武的思想体系在明清思想史上具有深远影响,其影响跨越三个世纪,渗透学术、政治、社会多个维度。其主要影响具体有二:

  1. 考据学范式的确立

顾炎武所确立的考据学范式,是对明代空疏学风的批判。该范式强调“以原始文献取代二手转述,用数据统计替代主观臆断,建立存疑标注制度”[2]。这套体系不仅奠定了乾嘉学术的基础,更蕴含国势学究的核心要素——-重视实证考究。梁启超的评价至今有效:“论清学开山之祖,必推亭林。其治学方法,实为近世科学精神之先导”。

  1. 经世致用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是其学术体系的核心,强调学问必须服务于现实社会,具有强烈的实践导向和改革精神。他强调学术研究要“有益于天下”,注重实地考察与历史经验相结合,通过严谨考据获取真知,解决国家治乱、民生根本等实际问题[3]。这一思想体现为编撰《天下郡国利病书》等实用著作,研究赋税、边防等现实议题,并提出具体改革方案,批判了程朱理学(宋明主流儒家学派,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强调格物致知,影响后世数百年)末流的空疏学风和科举制度的脱离实际,开创了清代实学传统,其强调知行合一、学术服务社会的精神至今仍具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 姚彬彬.清初学人对封建制和郡县制得失的研判及其影响[J].中国文化史研究,2024,(02):87-101.

  1. 朱子菡.顾炎武政治思想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2.DOI:10.27159/d.cnki.ghzsu.2022.000993.

  1. 黄玉顺.顾炎武“实学”方法论[J].中州学刊,2025, (02): 127-134.

资料来源:

《清史稿·顾炎武传》(清史稿全文_古诗文网

图片来源:

1顾炎武画像(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aa64034f78f0f73645ef87610555b319ebc413b9?x-bce-process=image/format,f_auto/quality,Q_70/resize,m_lfit,limit_1,w_536

2北大图书馆八卷清稿日知录(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908fa0ec08fa513d0dc45c1e3c6d55fbb3fbd987?x-bce-process=image/format,f_auto/resize,m_lfit,limit_1,h_1008

3天下郡国利病书(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d66b7e5997b05e482934f025?x-bce-process=image/format,f_auto/resize,m_lfit,limit_1,h_945

4音学五书(https://ts1.tc.mm.bing.net/th/id/OIP-C.5yDjmK6BaWN0SZN8UUyJIQHaGq?w=239&h=215&c=8&rs=1&qlt=90&o=6&dpr=1.3&pid=3.1&rm=2

5亭林文集(https://ts1.tc.mm.bing.net/th/id/OIP-C.yU-3NRDZILvNQdRUTUA1gAHaGs?w=232&h=215&c=8&rs=1&qlt=90&o=6&dpr=1.3&pid=3.1&r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