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列介绍

    经济统计著作系列推文将深入浅出地解读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经济统计著作。除出版社出版的经济统计著作以外,也包括国际组织(OECDUNWorld BankIMFEU 等)出版的部分经济统计方法论手册和专题论文集,经济统计学主题的博士论文,经济研究机构的部分 Working Paper(工作论文)。

二、著作信息

    Coyle, Diane. 2016. GDP: A Brief but Affectionate History - Revised and Expanded Edition.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7.译文版《极简GDP史》)

GDP: A Brief but Affectionate History - Revised and Expanded Edition》英文原版封面

译文版《极简GDP史》封面

三、引言

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衡量一国经济总量的主流指标,虽已成为公众耳熟能详的术语,却仍为多数人停留在抽象符号层面。为何以 GDP 衡量经济增长?其统计数值何以获得现行政策与舆论的核心地位?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发展模式急剧演化,诞生于二十世纪大规模工业化时代的 GDP,能否继续承载二十一世纪以知识、服务与无形资产为主导的经济现实?

作者 Diane Coyle 在其著作《GDP: A Brief but Affectionate History》中作出系统回应。该书既详尽梳理了 GDP 的概念谱系与历史沿革,亦剖析其方法论局限,并为其作为经济政策基准指标的有效性提出辩护。通过阅读,读者得以厘清该指标产生的历史根源、数十年来诠释框架的嬗变轨迹,以及其在未来经济治理中的可能角色。

四、作品内容

战火中诞生的指标:从国家资源清单到凯恩斯主义武器

    17世纪的英格兰,战火频仍,威廉·配第在硝烟中写下《政治算术》,第一次用“国家收入”来记录国王的军费。此后三百年,战争与危机反复重塑人们对“国力”的理解——从重商主义的贸易盈余,到亚当·斯密对“生产劳动”的偏爱,再到19世纪统计师围绕“服务是否创造价值”的唇枪舌剑,核算口径的每一次挪动,都暗含对征税、发债、动员能力的重新评估。真正让“国民账簿”升级为政策武器的,是20世纪两场浩劫:大萧条令罗斯福急需一张能证明“国家还有多少余粮”的资产负债表;二战爆发,则将政府开支从“必要的恶”扭转为“最终需求”。 

    1941年,伦敦与华盛顿几乎同步发布的以GNP/GDP为核心的账户体系——政府、投资、消费、净出口四大模块被焊成一架“菲利普斯机器”,旋钮转动,即可模拟炸弹与面包之间的资源腾挪。布雷顿森林体系随之赋予这套“战时速算表”国际通行证:马歇尔计划把GDP增速写进受援国贷款条款,固定汇率与早期购买力平价令跨国比较第一次有了统一“货币”。1950-1973年西方人均产出奇迹般翻倍,彩电、汽车、洗衣机潮水般涌入家庭,“GDP即国力”从战时权宜升华为和平时期的世俗宗教;而东方阵营用“物质生产净额”夸示赶超,则让指标之争带上意识形态火药味——数字的战场,仍在延续硝烟。

幻象与盛宴:滞胀阴云下的GDP保卫战与硅谷狂欢

    1973年与1979年的两次石油冲击,把西方从“充分就业”的甜梦中拽进滞胀泥潭。菲利普斯曲线失灵,政府再祭赤字刺激,导致西方通胀飙升、失业顽固,GDP曲线与人均福祉首次出现方向背离。罗马俱乐部在《The Limits to Growth》中用系统动力学模型警告“指数增长将撞地球天花板”,环保主义者把烟囱与酸雨视为GDP数字里的隐形血债。面对“增长极限”的呐喊,主流政经精英选择“保卫GDP”——减税、去监管、货币主义紧缩,试图用供给革命重燃曲线。进入1990年代,硅谷芯片与光纤为指标续命,官方引入“享乐质量调整”,把奔腾处理器的算力跃迁折成价格下跌,账面增长率因而锦上添花。FISIM公式更将银行风险溢价直接计入服务产出,使金融业权重十年间从4%升至8%。亚洲金融危机与纳斯达克泡沫被视作“技术性调整”,格林斯潘以连续降息托市,全球政策层笃信信息通信技术已永久抬高潜在增速。然而,风险被统计魔术隐形化,杠杆在游戏里层层加码——当2001年衰退被货币宽松迅速掩盖,盛宴的终曲已在后台悄然响起,等待2008年的雷鸣一击。

崩塌与重构:金融危机撕开的GDP裂口与21世纪测度革命

    20089月,雷曼兄弟的倒闭不仅触发全球金融海啸,也把GDP的“金融幻象”推向聚光灯下:英国官方数据显示,危机当季金融业增加值竟创历史峰值,FISIM公式将银行杠杆风险直接折算为“生产性服务”,使该部门权重被抬升至一成,仿佛系统性风险越膨胀,对经济的“贡献”就越大。与此同时,万亿美元救市与全球衰退成本揭示统计上最“亮眼”的部门正是危机的策源地。GDP的盲点由此彻底暴露——它无法记录影子经济规模,也无视无偿家务、环境折旧与收入分配差距;各国被迫重估灰色地带(意大利、英国先后将毒品、性交易纳入生产边界),却依旧未触及福利与可持续的核心诉求。

    镜头拉向数字与生态双重冲击下的未来,平台经济、零价搜索、共享匹配和大众定制每天创造巨额消费者剩余,却因缺乏市场价格而被GDP彻底忽略。全球价值链使中间品多次跨境,官方贸易额重复计算、原产地价值被扭曲。科伊尔指出,21世纪的经济已非物质化、无形化、即时化,传统“数量×价格”框架难以捕捉创新、选择与生态损耗。她呼吁以“国民资产负债表”视角,将自然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一并纳入折现,推广可调整权重的“仪表盘”式指标,以替代单一增长目标,防止今日的GDP繁荣建立在明日资产赤字的隐形负债之上。

总结:从危机尺账到可持续罗盘

    科伊尔把GDP写成一部“应危机而生”的百年史诗:17世纪英格兰为筹军饷清点土地与人口,20世纪30年代美国为丈量大萧条的深渊,40年代又为调配战舰与轰炸机,国家把生产、消费、投资和外贸钉成四把尺子,拼成一张看似客观的“全国仪表盘”。战后黄金期更把它升华为国力竞赛与福利承诺的通用语。然而每一次风浪——70年代滞胀、2008年金融海啸、平台经济的零价狂欢都暴露这四把尺子把军火、银行杠杆计入产出,却把家务、污染、休闲与消费者剩余关在门外。

    面对无形经济、全球价值链与生态极限的三重夹击,作者并未呼吁“砸烂”GDP,而是主张把“国民资产负债表”重新请回舞台中央。将自然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一并折现,用可调整权重的多维仪表盘取代单一增速崇拜,让测度回归最初的角色,帮助社会在“今天活下去”与“明天还能活”之间做出可见、可议、可负责的权衡,从而把“增长”重新系于可持续的公共福祉,而非一场看不见终点的数字竞速。

五、作者介绍

Diane Coyle

    Diane Coyle的职业轨迹横跨学界、媒体与公共政策一线。她自牛津大学本科毕业后,于哈佛大学取得经济学博士,随后在英国财政部、经济预测机构 DRI Europe任职。1990年代转入新闻界,先后担任《Investors Chronicle》和《The Independent》的经济版编辑。2001年她创立Enlightenment Economics咨询公司,此后连续出任英国竞争事务委员会委员(2001–2009)、BBC 信托基金副主席(2006–2014)、移民咨询委员会与自然资本委员会委员等公职2018年起担任剑桥大学贝内特公共政策教授并共同主持贝内特学院,2023 年获授DBE女爵勋位,以表彰其对公共政策的长期贡献 。

    在学术上,Coyle 聚焦数字经济、生产率与统计测量,是率先探讨“无重量经济”影响的学者之一。她于1997年出版的《The Weightless World: Strategies for Managing the Digital Economy》被视为网络时代经济分析的先行之作。其后的《GDP: A Brief but Affectionate History - Revised and Expanded Edition》、《The Economics of Enough: How to Run the Economy as If the Future Matters》、《Markets, State and People: Economics for Public Policy》等著作,系统反思传统增长指标与政策范式,并倡导将自然资本、数据资产和社会福利纳入国家资产负债表。她主持或共同领导了英国国家统计署、ESRC及斯坦福数字经济实验室的多项大型测度研究,论文见于《Science》《Nature》《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等顶级期刊,持续推动21世纪“超越 GDP”议程 。

图片来源:

https://zh.ai1412.ru/book/17376174/7512eb/gdp-a-brief-but-affectionate-history.html

https://www.bennettschool.cam.ac.uk/about-us/person/diane-coyle/